丈夫三年前突然病逝,令陳太頓失方寸,一對子女更因憶父而出現情緒問題,幸得到贐明會協助,替三人解開心結。 

親壹親

如何與孩子談死?

對於死亡,孩子們各有不同「見解」:「老人家先會死㗎!」「媽咪話死咗即係瞓咗覺!」「好似卡通片咁,撞完車睇咗醫生就會翻生!」「因為我唔乖,所以爺爺病死咗。」小孩對死亡充滿好奇和想像,但奈何中國家庭偏偏對死亡忌諱,一頭霧水的孩子,當經歷親人離世、看到災難新聞甚至有關死亡的電視劇,除感到不開心外,還可能會有驚恐、憤怒及妒忌等令人意想不到的情緒問題!家長應如何安撫?原來向孩子解釋「死」,其實都不是易事。

 


憶述當日因證件未辦妥,身困羅湖關口而無法見丈夫最後一面的心情,一直平靜的陳太禁不住哽咽落淚。 

持雙程證的陳太(化名),於○九年十二月底處理完老爺葬禮後,返回深圳續辦證件,不料只離港數天,竟與枕邊人陰陽永隔。「我在深圳候證期間致電丈夫,佢話好肚痛同好攰,我叫佢快去看醫生,但佢又嫌我煩,收線後因為唔放心,所以聯絡奶奶探望他,奶奶上去望吓後,見個仔無事便離開。」

月初老爺 月尾丈夫

奶奶翌日再登門探望時,驚見兒子嘴唇發紫兼大便失禁,隨即將他送院,陳太獲通知指丈夫胃穿窿兼腹膜炎要即時動手術,她當時心想:「入咗院,有醫生睇住,應無事嘅。」點知,丈夫上午入院後竟於同日宣告不治,要承受這突如其來的噩耗,陳太哽咽:「我當時真係好震驚,但證件未到無得過香港,家人帶咗對仔女過來羅湖關口陪我,我當時崩潰晒,只係不停地喊,根本都理唔到對仔女無咗爸爸有咩感受。」
除了面對喪夫之痛,陳太生活更頓失依靠,要以一人之力養育一對子女,實在心力交瘁,當聽到四歲的長女不時問:「好掛住爸爸!爸爸幾時返?」,陳太即無法控制眼淚兼會推開女兒:「你唔好問我。」女兒除經常問爸爸去向,又會將與爸爸的合照放在床頭,有時,更會妒忌同學有爸爸接放學。

妒忌表妹 亂叫爸爸

「佢見到表妹有爸爸抱,就會好妒忌,會眼金金望住姨丈,見到男親友,又會好黐身扭計要抱,最尷尬係返教會見到男教友,阿女會叫人做爸爸,朋友話無所謂,但我會好嚴肅咁同佢講:『人哋對你好,都唔可以咁叫㗎!』她笑笑口應承,但轉頭又繼續咁叫。我明白佢需要感情寄託,需要父愛,但見佢搵人代替爸爸,我真係好心酸。」憶述當時情況,陳太亦感愧對女兒:「其實老公死後一年間,阿女都經常發噩夢或者喊醒,我只能抱抱她,我知佢其實內心好不安、好無安全感,但我根本都唔知點同佢傾。」
為讓女兒釋懷,陳太嘗試上網尋求協助,但發現服務機構收費高昂,令她猶豫卻步,直至有日帶仔女到社署申領綜援時,有社工上前了解其家庭狀況,並遞上「贐明會」的單張,才找到求助之門。贐明會為一個專為喪親家庭提供輔導服務的社福機構,該會社工戴詠君表示:「其實孩子太細,語言發展未成熟,只能夠表達唔開心,但無法講出背後原因,家人亦受情緒困擾而無法冷靜協助孩子處理情緒問題,所以我會透過遊戲治療,藉繪本、遊戲和玩具等作引導,協助他們講出內心的感受及進行輔導。」

遊戲輔導 解開心結

戴姑娘每星期都替兩姊弟進行輔導,其間向他們講一些關於生離死別的故事,並嘗試問:「如果你係故事中的孩子,無咗家人朋友,你會點呀?」讓姊弟嘗試代入角色,講出內心感受。戴故娘憶述:「有一次我給姐姐一個大型不倒翁,她接過後不停地打,我問她:『你點解不停打?你係咪好嬲呀?』但她當時只是點頭;我亦試過要她畫出當想起爸爸時的感受,姐姐當時畫了一個正在哭的臉。另外,細佬當時只有三歲,並無表現出有情緒問題,但同佢玩積木砌屋仔時,他不斷用好多積木圍住間屋,我問佢點解,佢答我:『圍住安全啲!無咁危險!』」
輔導約一年後,姊弟才願意打開心窗,透露唔開心是因為好掛住爸爸、想佢返屋企,姐姐亦講出當日猛打不倒翁,是因為她嬲爸爸拋棄佢,離開佢;另外,細佬積木圍屋的行為,是反映出因爸爸突然離世,要搬屋以及生活上其他轉變,都讓他對未來無法預料,失去安全感。
戴姑娘指出:「當孩子表達了因爸爸離世後感到害怕、不安及憤怒的情緒後,我便要向他們解釋,其實爸爸是因病離世,並非拋棄家人,若好掛住佢,可以同媽媽講,可以一家人祈禱,一齊睇生活照,講吓爸爸在家時的趣事。」她解釋:「我們要讓孩子每一次想起爸爸都是樂事,亦要他們明白並非孤單一人,唔開心亦可找家人分擔,同時,我們亦要陳太知道,當遇上如父親節或聖誕佳節時,一家的情緒都會被牽動,媽媽可安排節目,令子女感受到無爸爸的日子,一家亦可以過得開心快樂。」
當被問及想起爸爸的感受,現時七歲半的姐姐坦言:「我以前會覺得好難過同埋想喊,有時又會發噩夢,但同戴姑娘玩完之後就開心咗,無以前咁唔開心。」而陳太則表示:「經輔導後,仔女同我講好掛住爸爸時,我會回應佢哋我都係呀,我哋試過三個攬住喊,又試過一齊祈禱,我發覺大女少咗發噩夢。」


贐明會社工戴詠君(中)藉講及生離死別的故事,讓姊弟倆講出內心感受。 

輔導期間,姐姐透露因感爸爸將她拋棄而憤怒,故藉打不倒翁洩憤;但三年過後現已再無憤怒感覺,只與不倒翁「玩吓」。 

舅父忌日 忽然傷心


媽咪 Carmen坦言兩年前已向 Jack灌輸生死教育,故從家庭相簿看到逝世舅父與公公的生活照時, Jack已不再感到驚慌。 

就算沒有親身經歷生老病死,原來孩子看到離世多年親友的相片以及海難地震片段,亦會感到驚恐不安。與丈夫育有六歲兒子 Jack的 Carmen憶述:「我爸爸同細佬已離世超過十年,所以 Jack根本無見過佢哋,以往拜山時他只知拜公公和舅父,並無細問,直至兩年前,當時得四歲的 Jack在櫃內找到舅父的生活照,然後問我『點解佢會死?』我當時心寒一寒,因當日恰巧係細佬死忌,我答 Jack:『佢病死,係血癌。』他聽後再問:『佢點解病?做咩唔睇醫生?』我細心解釋:『佢有睇醫生,但醫唔好。』 Jack聽後即淚流滿面哭訴:『我唔想佢死呀,我都未見過佢。』
「我即時抱住佢解釋:『其實人人都會死,唔好太傷心,到你大個仔時,媽咪都會死㗎!』但阿囝愈聽愈驚,猛話『我唔想!』我再同佢講:『人大約有七、八十歲命,但人生有好多好開心嘅事,我最開心就係生咗你,我哋好好珍惜相處嘅時間,到時你掛住我,你可以嚟拜我囉!』 Jack當時似明非明,往後一個月,不斷問我『人死咗會去邊?佢聽唔聽到我唱歌?媽咪你唔死得唔得?』」 Carmen坦言:「有時我真係唔識答佢,我又無宗教信仰,學校又無教,問我人死咗會去邊,我只好同佢講上天堂。」

含糊其辭 曲解生死


Jack曾經摘花送給媽咪,但得悉花草樹木也有生命後, Jack賞花時會小心翼翼。 

中大社會工作系助理教授陳智豪指出:「孩子年紀太細,認知能力未成熟,根本難以明白何為死亡,當有親友離世或新聞見到有天災或意外死亡,孩子便會有許多問題,更會因擔心自己或父母死亡而感到不安,但有家長為免多花費唇舌,或擔心會嚇怕孩子,所以會用去旅行、移民、瞓着咗等解釋,有時反令孩子擔心得唔敢瞓兼唔准家人去旅行,怕會一睡不起或唔會返嚟。
「過往亦有求助個案的孩子因親友離世後缺乏關心,經常詐肚痛及扭計唔返學,令家長要請假照顧,家長初時以為孩子唔生性,但後來才明白孩子詐病,是想家長陪伴。所以,家長發現孩子受生死問題困擾時,要先鎮定孩子情緒,清楚解釋死亡是每個人都會經歷,是無可避免及無法逆轉,然後就給予孩子安全感,讓他知道,人不會無端死亡,患有普通傷風感冒,經治療後是不會死。」
到底幾時要開始向孩子解釋死亡?陳智豪認為:「家長可透過日常生活中的植物、寵物,教孩子要愛惜生命,讓孩子明白無論人或動植物都會有死去的一天,亦可透過人命意外的新聞,讓孩子知道有時候意外是可以避免,以加強自身安全意識。」

教你談「死」

從日常生活中無論電視新聞、探病問喪以至清明時節,孩子都有機會耳聞目見與死亡相關的事件,為免令孩子感到不安,家長們可參考以下數招應變方法。

話你知

贐明會除為喪親家庭提供輔導和治療外,早年更設立「共童導過——兒童哀傷輔導服務」,免費為十八歲或以下兒童及青少年提供輔導小組、講座和工作坊,助面對喪親、喪友問題的青年及兒童走出困局,詳情請瀏覽贐明會網站:http://www.cccg.org.hk  keyword服務「共童導過」

 

與孩子談及生命如何結束時,自然會講及生命如何誕生,但不少家長認為兩性問題實在難以入手。想有計劃地向孩子灌輸正確的性教育,家長可瀏覽家計會網站: http://www.famplan.org.hk  keyword性教育網頁


撰文:陳美莉 
攝影:陳健邦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vb4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