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rents

參觀錫克教+拜火教 文化導賞在港遊世界

父母每年花不少錢帶孩子旅行,只為孩子多了解不同文化。
要認識多元文化何須坐飛機?小小一個香港有齊晒。
不同地區聚集不同種族,各自形成小社區,保留自己的文化,只是我們不敢貿然造訪。
一班有心人組織「文化交遊」團,帶學生參觀香港少數族裔社區,讓孩子不用坐飛機,只需三、四十元,就能在港遊世界。
上周日,跟「文化交遊」和大坑東滙基書院的中學生,到銅鑼灣和跑馬地一帶,參觀錫克教、「拜火教」和墳場,親身領略香港的多元文化。

錫克教派飯傳愛

新華社舊址後有條長巷,平日經過未必留意,這次跟「文化交遊」沿長巷走進去,原來是一座錫克教會堂。
錫克教起源於十六世紀的印度,據聞是因印度教階級觀念極重,若是貴族,世代為貴族;若是賤民,世代皆賤民。錫克教以打破不平等傳統為己任,男女、各階級均一視同仁,更宣揚博愛精神,關懷所有人,就算敵人有需要求助,一樣幫忙。一直以來,印度錫克教金廟均提供免費飯食,二戰時亦無停止過,現在每天更有逾十萬人在廟內吃免費餐。
全港現有 7,500至 10,000名錫克教徒。會堂猶如他們的小社區,提供免費食物、補習、興趣班和義診,還有幼稚園。進入會堂,偌大的庭院,全是錫克教徒,男男女女,有老有小,或四處跑來跑去;或閒蕩閒坐;或閒話家常。置身其間,赫然以為到了印度。
「文化交遊」創辦人 Christine說:「香港人遇到錫克教徒都有點害怕,其實他們很友善,樂於助人,亦歡迎外人來參觀。這導賞團是希望港人對他們有多點認識,並了解印度亦是個多元文化的社會,不是只有佛教和印度教。」


印度人都包頭,要分出錫克教徒,只要看頭巾最前端是否尖的。他們視頭髮為神聖,不剪髮和鬚,還把梳包在頭巾內。 

戴手鈪是伸手想犯罪時,用來提醒自己不要做壞事。 

錫克教徒都配有匕首。據聞,香港法例容許他們佩帶匕首上街。

會堂門口擺賣各種印度進口香料、麵食和小吃等。印度婦女乘機入貨。 

錫克教徒甚愛清潔,進入會堂甚或每一房間,都要除鞋除襪洗腳洗手包頭。 

相傳錫克教有 10位上司,像老師般把教義代代相傳。直至第十代上司,把教義寫成經書。自此,教徒視經書為聖物,非常尊敬。在會堂內特設獨立冷氣房放經書。每天祭司會為經書掃塵。逢聚會有專人把經書拿出來供奉,並給教徒誦讀。

宣揚博愛,會堂會派免費飯。飯餸由教徒捐贈,他們更做埋義工派飯,出錢出力又出心。 

中三生 Gaser(左),「以往見到錫克教徒會覺奇怪,現在感受到他們的助人精神,覺得他們很有善心。」中四生 Louis:「進入會堂像身處印度,估唔到一條後巷的盡頭,香港有另一國度。」 

 


吃的是全素。中學生吃不慣,但我覺得超地道,全吃光。 

A.類似西米露糖水,最啱港人口味。
B.咖喱薯仔配豆,咖喱味十足。
C.印度薄餅煙韌有𡁻口,我吃了三塊。
D.酸乳酪超酸,非人人能接受。
E.印度 Lentil扁豆,較辣但有豆香。

香港有個「拜火教」

曾經過跑馬地保良局無數次,從不知對面有棟大廈叫「善樂施」,更不知道內裏有個「拜火教」。
「拜火教」又名「瑣羅亞斯德教」,起源於波斯。公元六世紀教徒逃亡至印度,後再傳到中國和香港,在香港獲撥地興建墳場和禮拜堂。 1991年禮拜堂被改建成現時 22層高大廈。著名的「拜火教」徒包括麼地和律敦治。
「拜火教」要求教友行好心( good thoughts)、做好事( good deeds)、講好話( good words),故教徒都愛行善,如律敦治出錢建醫院;麼地出錢建港大。他們視火為神聖,會通過火來祈禱,跟神溝通,故常被誤以為他們拜火。
「拜火教」是父系宗教,只有父親是拜火教教徒,孩子才可入教。現時全球只有約 12萬名教徒,香港教徒更只有約 230人。


祈禱時,教徒不能走近火盆,並需戴上口罩,怕玷污火堆。火如此神聖,祭司不准我們拍照,說雜誌最後被扔進垃圾桶,有辱聖火,所以大家無緣看火的相。惟有看我們畫的圖。 

大廈 lobby掛有「拜火教」的守護天使。 


中五生袁淑玲:「初聽『拜火教』以為係邪教,聽過祭司解釋,原來他們都是行好事,且多了解其他宗教,眼界亦開。」 

墳場多元文化結合

錫克教廟附近是香港墳場,順道入去參觀。西方人百無禁忌,覺得墳場可用作參觀,故墳墓都整得好靚,突顯各人的文化宗教背景,真係要嚟學嘢。


斷柱墳墓代表英年早逝或死於非命。 

單是十字架已有不同。這是俄羅斯東正教的十字架。 

中一生陳子龍:「估唔到西方的墳墓咁有特色。我愛旅行,但未有能力賺錢,參加文化團,如在香港旅行。」

香港學生非常好奇

「文化交遊」搞手 Christine(右圖),曾在中大修讀人類學,讀書時已遊歷過 30多國,但覺旅行總跟生活連繫不上。直至看到系內教授在美國《時代》雜誌發表的研究,指出重慶大廈內有 120多個民族,是香港最多元文化的地方,更令重慶大廈獲評選為「亞洲最能體現全球一體化的例子」。
她跟同學決定搞文化導賞團,頭炮便去重慶大廈,順道參觀九龍清真寺及海防道街市(因街市內售賣唸過經的肉類)。導賞團一出,大受歡迎,很多團體和學校報名。


學生花了兩小時學畫 Henna,似模似樣,邊使出國學? 

Miss Lam:「通識科有身份認同部分,與其紙上談兵,不如親身體驗。去年聯絡『文化交遊』去過重慶大廈,了解香港的少數族裔,同學都好興奮,故今年特別闢作課外活動,讓同學有更多參加機會,今次已是第三團了。」 

辦了 2年導賞團, Christine已跟少數族裔混熟,閒時會參加他們的活動。

達致社會共融

Christine:「學生參加導賞團像去旅行,對任何事物都充滿好奇。像清真寺內為何鋪地毯?只不過是冬天才鋪,夏天不會鋪,但他們會想到是跟甚麼儀式有關。又像為何進入清真寺前要除鞋?他們又想到很多特別的原因,其實只為保持地板乾淨而已。
「香港學生對少數族裔和異域文化不是沒興趣,只是苦無途徑接觸,有些亦未必有錢常出國旅行感受當地文化,但導賞團讓他們留在香港,都能與不同種族人士交流,了解不同文化,達到社會共融的目的。」

其他導賞推介
佐敦小尼泊爾

廟街、吳松街一帶,聚集很多尼泊爾人,大部分是啹喀兵後裔。他們開設士多、餐廳、髮廊等,還有佛廟。導賞團會參觀他們的店舖,學做薄餅吃尼餐,並到區內公園跟尼人聊天。


尼人出版的香港報紙($5/份),有英語報道的香港消息。 

有導賞員推介這款 Henna染料。話買回家給長輩染髮,開水即用,十分方便,且絕對天然。$25/盒。 

尼人開的店舖有齊各款日用品,最出名係布匹及各款香料。

看不見女人工藝坊

由天主教勞工牧民中心組織本地南亞裔婦女的小組,搞工藝班售賣民族物品,希望為巴籍婦女提供就業和融入社會的機會。導賞團會帶參加者跟她們學畫 Henna,亦可義務幫忙她們擺攤賣嘢。



每月第一及第三個周日 2pm-7:30pm,小組在油麻地電影中心賣民族特色貨品。據聞香港義工幫忙推銷後,生意變好。 

灣仔的愛群清真寺

港島區亦有清真寺,在灣仔,中國籍教徒居多。寺內餐廳有售賣中國點心, Christine讚好吃又價錢合理,但無豬肉提供,故無叉燒包,且假日、聚會禮拜超多人。


 

對象:初中以上至成年人、長者。可以個人、學校或團體報名。高小生想參加,需由家長陪同。
人數:每團約 20人。
費用:約$30/人。飯錢另計。 Henna班為每人$120至$150,包教師和材料費。
查詢:電郵至 mailto:culturaloutings@gmail.com或 facebook/文化交遊 Cultural Outings。


撰文:馮淑玲
攝影:潘啟德(部分圖片由「文化交遊」提供)
插圖:王紹堅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vb4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